• 特色技术 About Us


电锯伤致手部神经断裂,毫米级技术加速神经与肌肉“重新对话”
[2025-03-31]

近日,大医二院骨及软组织修复重建外科成功完成了辽南地区首例前骨间神经转位尺神经深支手术,为一名因电锯伤导致高位尺神经完全断裂的老年患者重建手部功能。术后8周复查显示,患者手部肌肉已有神经支配迹象。

电锯伤致神经断裂,传统修复遇瓶颈

患者张先生(化名)今年60多岁,因使用电锯不慎割伤左肘内侧,导致尺神经完全断裂。急诊手术中,医生虽通过显微吻合技术修复了断裂的尺神经,但由于损伤位置靠近肘部(高位损伤),神经再生距离长达25厘米,传统修复方式难以避免手部肌肉萎缩和“爪形手”畸形的风险。

面对这一难题,修复重建外科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经急诊术后早期肌电图检查,排除禁忌证后,团队梁海东教授与赵正南医生决定采用国际前沿的前骨间神经转位尺神经深支技术,绕过损伤区,直接为手部内在肌“重建指令通道”。

技术突破:毫米级精准吻合,点亮手部功能“新希望”

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梁海东教授和赵正南医生通过高倍显微镜,精准分离出前臂的前骨间神经(AIN)终末支与尺神经深支。前者负责控制旋前方肌这一相对次要功能肌肉,后者则主导手部精细动作。通过将AIN神经纤维转位至尺神经深支,团队以“功能替代”策略,将神经再生距离从25厘米缩短至5厘米,极大提升了功能恢复效率。

“这类手术的难点在于解剖的精确性和功能匹配度。”梁海东教授解释,“我们需确保转位神经的轴突数量与目标肌肉需求高度契合,同时避免损伤周围血管和神经束。”术后,患者即刻开始个性化康复计划,结合神经电刺激和任务导向性训练,加速神经与肌肉的“重新对话”。

术后进展:8周肌电图显示神经“复活”信号

术后第8周复查时,肌电图检测显示,患者手部骨间肌、小鱼际肌已出现明确神经支配信号,标志着转位神经成功“接管”功能。“现在我的左手示指能轻微内收,左手拿杯子也比之前稳多了!”张先生对手功能恢复充满信心。

梁海东教授表示,未来3-6个月是神经再生的黄金期,通过持续康复治疗,患者有望进一步恢复抓握、对指等精细动作,最大限度减少残疾风险。

康复医生开展一对一手功能康复训练、神经电刺激治疗、瘢痕修复等康复锻炼

科室实力:显微外科技术领跑,打造功能重建“全链条”

大医二院修复重建外科深耕肢体功能重建领域,年均完成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手术300余例。科室以“精准显微外科”为核心,聚焦三大技术特色:

复杂神经损伤修复:包括神经转位、移植及生物材料辅助修复;

手功能重建:结合肌腱转位、游离皮瓣等技术恢复肢体动力;

术后康复一体化:联合康复科定制“神经-肌肉-关节”联动训练方案。

科普时刻

什么是高位尺神经损伤?

尺神经是控制手部精细动作的核心神经,若损伤会导致:

肌肉萎缩:手部骨间肌、小鱼际肌失去神经支配,逐渐萎缩;

功能障碍:手指无法内收/外展,丧失握笔、系纽扣、拿筷子等能力;

畸形风险:长期肌肉失衡引发“爪形手”。

神经转位的优势?

通过“抄近路”缩短再生距离,6-12个月内即可逐步恢复手部功能,且更符合生理运动模式。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为辽南地区高位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更彰显了大医二院修复重建外科在显微外科领域的强劲实力。未来,科室将继续探索神经再生与人工智能康复技术的融合,让更多患者重拾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