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约2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归因于高血压。有效的血压管理依赖于精准的血压测量。精准的血压监测可以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下面心内科专家将为您详细介绍血压的测量方法。
血压监测的分类
传统诊室血压测量:是指由医护人员在诊室使用经验证的水银血压计或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按照统一规范进行测量,目前尚是国内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和主要依据。
自动化诊室血压测量:是指患者在独立空间(没有医护人员在场)安静接受自动化电子血压测量仪自动测量3~6次血压(每次间隔30s至1min),剔除首次血压值后求剩余血压的平均值。该测量有4个要素,即自动化电子血压测量、多个读数、平均值、无人值守和未受干扰的空间。
家庭血压测量:是指初诊高血压患者或虽经治疗但血压尚未达标患者,每天早晨和晚上在家中进行血压测量,每次测2~3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者,每周测量至少1天,早晚各1次。
动态血压测量: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动态血压监测仪间断测量血压达24小时。通常白天每20分钟测量1次;晚上睡眠期间每30分钟测量1次。
血压测量方法
体位:在有靠背椅子上坐位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血压。测量血压时,将捆绑袖带一侧的前臂放在桌子上,捆绑袖带上臂的中点与心脏同水平,两腿放松、落地。也可采用更舒适一些的落座条件,如沙发等稍矮一些的座位,但应确保捆绑袖带的上臂的中点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诊室血压测量步骤:首诊时应测量双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测量血压时,应至少测量2次,间隔1~2分钟,若差别≤5mmHg,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家庭血压测量的频率及测量意义
频率
每日早上、晚上测量,在坐位休息5分钟后,测2~3次,间隔1分钟。
天数
初诊:治疗早期或经治疗血压尚未达标,就诊前连续测量5~7天;血压控制良好:至少每周测量1天。
测量意义
1. 提高高血压的知晓率,以及诊断的准确性。
2. 可以有效鉴别出那些只有在诊室测量血压时才升高的“白大衣性高血压” 或“白大衣性未控制高血压”,以及在家庭测量血压时升高的“隐匿性高血压”或“隐匿性未控制高血压”。
记录血压数值
记录内容应包括:测量血压者姓名,测日期与时间、收缩压、舒张压与脉搏,如果血压计提供平均压也需要进行记录。
血压测量次数和数据处理方法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关于血压测量次数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7种测量血压的不规范行为
1. 袖带筒未置于肘上2~3厘米。
2. 坐姿不标准。
3. 血压测量前休息时间不足3分钟。
4. 未在1分钟后再次测量血压。
5. 穿衣太多(多于一件薄衣)。
6. 衣袖卷起,束臂太紧。
7. 测量时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