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又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始建于1958年3月26日,1963年1月10日正式开诊,1969年6月积极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随大连医学院整体南迁贵州省遵义市,1978年至1987年部分教职工随大连医学院陆续回迁大连在原址复建,前期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混岗办公,1991年在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迁至新址后独立办院。历经60余年发展历程,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健康管理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辽宁省综合类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现由星海院区、钻石湾院区、普湾院区组成,并在西安路商圈开设口腔医学中心,受托管理大连医科大学校部门诊部、东软健康集团睿康心血管病医院,形成“一院三区六地”发展格局。医院三个院区总占地面积20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余平方米,编制床位3000张(另普湾院区1000张),人员定编4514人(另普湾院区1650人)。2024年门急诊量267万余人次,出院人数13.8万余人次,手术人数4.7万人次,四级手术占比25.6%。医院连续6年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稳居全国前10%,位列A+序列、辽南首位。
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和管理队伍,一批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和拥有博士学位以及国外留学经历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785人,其中正高330人、副高455人;目前已取得博士学位319人,博士在读190人,医生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比94.2%。享受政府津贴共计44人,其中国务院政府津贴21人,大连市政府津贴23人。
医院坚持“强外固内、差异发展、横向整合、医工融合”的学科建设思路,秉持“分层建设、分级支持、连续考核、动态管理”的学科建设方法,围绕“四大学科体系、四大学科交叉、四大建设目标”,纵深求质,打造学科旗舰;横向延伸,筑造学科高峰。全面推出院内“1+X”计划能力提升项目,培育出一大批优势学科和一系列技术特色,目前以肿瘤疾病综合治疗、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机器人精准微创手术、呼吸与急危重症诊疗、心脏大血管手术、心肺脑血管介入、中西医结合、儿科诊疗等为代表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医院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医皮肤病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6个,肿瘤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科、儿科。获批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级分中心、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南区域中心、国家慢性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成员单位。辽宁省重点学科6个,分别是:内科学(呼吸系统)、外科学(骨外)、内科学(心血管病)、皮肤病与性病学、外科学(普外)、中西医结合。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40个,分别是心血管内科、肾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康复医学科、护理、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急诊医学科、胸外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耳鼻咽喉科、肿瘤放疗科、肝胆外科、结直肠肛门外科、口腔颌面外科、麻醉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超声诊断科、皮肤科、口腔修复科、传染科、检验科、介入科、风湿免疫科、全科医学、心脏外科、产科、乳腺外科、临床药学科、运动医学科、妇科、医学影像科、眼科。辽宁省中医药重点专科1个,中医脾胃病科。辽宁省诊疗中心6个,分别是辽宁省医疗会诊中心、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辽宁省终末期肝病治疗中心、辽宁省糖尿病足治疗中心、辽宁省癫痫疾病治疗中心、辽宁省肺癌临床医学中心。2021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限制类技术临床规范化培训基地,获批大连市医学重点专科“登峰计划”建设项目6个,分别为骨外科、急症医学科、器官及骨髓移植中心、胃肠外科、心脏大血管病中心、肿瘤科。2023年获批大连市器官移植中心。
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建立起以专业委员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大数据为依据、以科学管理工具为手段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推广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管理、加速康复外科(ERAS)等现代医学理念,着力打造“无栓医院”“无痛医院”,是辽宁省首家“全国静脉血栓防治中心优秀单位”、全国首批“国家卫生健康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积极建立多学科联合诊治(MDT)模式,在区域率先建立多学科联合诊区和病区,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程化、个性化、经济化诊疗服务。医院积极打造“有温度、有关怀、有安全、有文化、有创新”的“五有医院”,提倡主动靠前“您”服务,在省内率先成立检查预约中心、一站式患者服务中心、入院准备与床位调配中心,推出“先救治、后结算”急诊就医模式,救治环节无缝衔接,诊疗效率不断提高,患者就医感受切实提升。
医院集中优势力量持续提高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辽宁省胸痛中心”“辽宁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大连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医院作为大学附属医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前拥有33个博士、硕士点,59名博士生导师,354名硕士生导师。承担7个层次、22个专业的临床教学,27个专业成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专业成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多名教师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辽宁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医院以“三全育人”为导向,构建了“三阶段”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合格的医学专业人才。医院师生代表大学获得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全国总冠军,第四届、第八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特等奖、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
近五年,医院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课题立项63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9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1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获奖14项,其中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获得国家级专利184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发表论文2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442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共200余部;有14个专业完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资质备案,29个专业完成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资质备案。2024年5月,药学研究中心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正刊上。
医院重视学术交流,先后同德国、美国、韩国、加拿大、瑞典、荷兰、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医院建立友好关系。与德国奥尔登堡医院合作,建立中德肿瘤中心;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研究院建立中美神经医学中心;与韩国知名口腔医疗集团Anchor株式会社建立中韩国际口腔基地;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成立中加皮肤医学中心;与美国爱荷华大学合作成立中美淋巴水肿治疗中心;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合作成立中美眼整形眼眶病中心;与韩国翰林大学共建中韩足踝医学中心;与日本千叶大学医院签署合作协议;与以色列拉宾医疗中心建立“一带一路”医疗联盟;与美国希望之城综合癌症中心合作成立中美肿瘤转化研究中心。
医院在2014年率先牵头组建辽南地区首个区域医联体-大医二院医疗联盟,联盟由核心层大医二院和26家紧密层成员单位、30家技术协作单位、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240余家项目层共同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化为支撑,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疑难重症诊疗、急诊急救、居民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医联体模式,牵头成立51个专科联盟。联盟内部通过医师多点执业、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专科共建、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等多种形式,积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远程医疗协作网作为快速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有效方式。目前,远程心电诊断分站175家、远程影像诊断分站27家、远程病理诊断分站12家,会诊例数逐年增加,区域影响力逐步扩大。大医二院医疗联盟成立的10年间,在助推分级诊疗模式、公立医院价值回归、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动联盟工作逐步由“区域示范”走向了“全国知名”。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群众提供优质、经济、便捷的医疗服务。2004年完成HIS系统和PACS系统的建设。2007年荣获卫生部全国首批20家数字化医院试点示范单位。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通支付宝服务窗,上线手机终端预约挂号、线上缴费、院内导航和诊间支付功能。智慧铸就科技光,互联引领新航道。2020年上线大连市首家互联网医院,已实现线上医保结算,至2025年2月线上注册人数突破150万,线上诊疗量突破85万人次。2021年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完成“智慧病房”的建设,2022年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五级评价,是大连市首家“双五”医院。
医院坚持“崇德尚医”的院训精神,以“建设学科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学院型大学附属医院”为目标,社会影响力和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是全国首批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单位,是东北首家通过中国医院竞争力五星级认证医院,连续多次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特色医院文化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更新时间: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