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起,大医二院先后派出30余名同志参与援藏工作,多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幅幅感人的篇章。医院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入藏以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在推动那曲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保障干部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期的援藏故事,我们将镜头聚焦在援藏队员——大医二院放射科专家卢洋身上。
2024年3月,大医二院放射科卢洋教授带着渤海之滨的嘱托,作为辽宁省第七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员,将三甲医院的影像诊疗体系“移植”到雪域高原,让这里的影像技术“活”起来。
技术攻坚:破解雪域医疗困局
初抵那曲,强烈的高原反应给了卢洋一个“下马威”——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彻夜难眠。然而,面对那曲市人民医院放射科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仅用几天时间便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
彼时的那曲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正面临严峻挑战:价值数千万元的1.5T磁共振因液氦不足已经停机,128排CT故障频发,设备维护体系近乎空白,严重制约医院“五大中心”建设。“再难也要上!”他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他创造性提出“远程会诊+现场抢修”模式,连夜联系设备厂商搭建云端诊断平台,实现故障代码实时传输;为解决CT增强扫描的连接管难题,他向大医二院申请了专用连接管,并自费邮寄到那曲,做好CT增强业务的一切准备;为修复磁共振,他利用周末与当地同事拆卸、联系厂家将磁体运回辽宁加注液氦,历经三个月让“瘫痪”的设备重获新生。
设备修理好了,卢洋便带领团队开展了肾脏增强CT等多项那曲首例的新技术。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做上了精准影像诊断。
学科筑基: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
由于当地没有一套完整的患者造影剂过敏处置体系,卢洋联手医务科及临床各个科室,建成藏北首个造影剂过敏急救单元,制定标准化应急预案,彻底解决了患者造影剂过敏后的应急措施;那曲地区经常没预案的停电,可能造成大型设备的损害,他带领科室制定停电后放射科设备使用应急预案及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规定,多次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人人能熟练应对突发状况。
卢洋深知,唯有培养本土人才,才能为高原医疗留下火种。他签订“师带徒”机制,手把手指导两名当地医生独立操作高端设备;建立早交班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机制,引入“季度MDT会诊”,与多学科进行影像技术及诊断结果面对面交流,提升医技协同效率。
光影同行:车轮上的健康守护
那曲地广人稀,许多牧民一生未做过影像检查。那曲市人民医院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创新推出“健康守护·光影同行”专项行动,将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科普宣教深度融合,打造“影像科普进帐篷”惠民工程。卢洋带领“移动式DR数字诊疗车”组成医疗纵队,沿着牧民转场路线开展巡回服务。
在海拔4600米的草原服务点,他为摔伤的牧民拍摄DR片,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在寒风呼啸的草原上,他举办公益讲座,讲解肺结核的影像特征。当地牧民激动地说:“这些‘会走路’的医院翻山越岭来找我们,让我们不用长途跋涉去城里就能做检查,真是把党的关怀装进了车轮里!”
汉藏连心:共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为深化援藏成效,卢洋积极搭建跨区域学术平台。他策划举办“羌塘放射影像强基专题讲座”,邀请大连医科大学顶尖专家团队进行授课。内容涵盖了颅脑、胸部、腹部及骨关节等相关疾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影像技术原理及扫描解读等内容。会议期间,那曲市百余名基层医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更有专家感慨地说:“这场高原上的学术盛会,是‘大医’与‘那医’携手共进的最好见证!”
三百多个日夜,卢洋的足迹遍布那曲的医院、牧区和学术会场。如今,科室月接诊量突破2000人次,成为藏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影像诊断中心。
他用仁心仁术架起汉藏连心桥,以使命担当书写新时代援藏答卷——这,正是一位医者对援藏精神最深刻的诠释。
未来,大医二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支持援藏医疗工作,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事业的号召,将大医二院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输送到当地,将大医二院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带到西藏,切实为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水平、提升西藏医学事业的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