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室导航 > 血液1科 返回
  • 科室介绍


  • <学科概况>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创建于1991年,历经血液科教授毛裕芳、宋振岚、练诗梅、闫金松为代表的几代人的努力,现发展为大连医科大学内科(血液病)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卫健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钻石湾血液学研究所、大连市I级医学重点学科、大连市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华骨髓库及台湾慈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单位。

    血液科下设5个亚专科及1个省重点实验室,共14张百级层流病房,固定床位156张。亚专科包括血液一科(骨髓移植)、血液二科(淋巴瘤与骨髓瘤)、血液三科(白血病)、血液四科(红细胞疾病与出凝血疾病)、钻石湾血液科(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与综合性血液病科)、省重点实验室(负责造血干细胞转化研究及血液病基因检测)。目前在职医师30人,护士90余人,实验室人员5人,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博士学位15人。2014年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来,共完成移植近600 例,年移植例数超100例,移植例数位居辽宁首位,东北三省第二位。移植技术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同时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病种涵盖各类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儿童先天性遗传病、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血液科科研实力雄厚,常规开展细胞遗传学、基因诊断及免疫学检测等诊断技术。建立了以全转录组测序、蛋白质组分析、人源性白血病/淋巴瘤小鼠模型(PDX)等科研技术方法,开展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血液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机制研究;研究以白血病新融合基因作为新分子标志物为指导的骨髓移植技术,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科室博士化率超过50%,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项、辽宁省重点研发1 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博士启动 8 项、省直医院改革重点临床建设项目 1 项、大连市科技创新项目 1 项,总资助金额超过 1000万元;团队成员发表英文论文 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9,累计影响因子大于300。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血液科已形成了以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临床重大方向、亚专业特色鲜明、人员梯队合理的医护科研团队,在血液疾病诊断及治疗上已趋近国内先进水平,能够为本地区的人群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血液1科专科概况>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1科(骨髓移植方向)成立于2014年4月1日,是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员单位。共8张百级净化层流病房,拥有专职骨髓移植医生、移植护理、移植实验室技术人员等三支队伍,凭借移植医护人员胸怀梦想、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先进的医疗设备、精湛的技术,成为富有临床诊疗内涵、良好学科声誉及影响力的科室之一。

    科室基本情况:目前科室由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护士10人组成。

    <专科诊疗范围>

    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专科技术特色>

    血液1科以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诊疗技术高峰,践行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接纳和承担疑难、重症、难治恶性血液病的骨髓移植工作,骨髓移植治疗使血液病的长期存活率达到70%,改变了血液病“倾家荡产、人才两空“的陈旧观念,挽救了更多的血液病重症患者的生命。

    专业特色主要表现在:1)骨髓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2)骨髓移植治疗ATG治疗失败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型;3)骨髓移植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加重转化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II型;4)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骨髓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及骨髓瘤;6)骨髓移植治疗儿童恶性血液病;7)骨髓移植治疗部分少见的先天遗传行疾病。单倍体骨髓移植患者中年龄最小的11个月,现已经治愈4年,最大的患者68岁,体现了良好的骨髓移植水平。血液1科医务人员将继续团结协作,为血液病患者提供科学、专业的骨髓移植治疗。

    科研情况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10余篇。

    教学工作

    承担本科、硕士、博士以及进修医生的教学工作,注重因材施教和临床能力培训。已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名。

    <目标理念>

    以精湛的骨髓移植技术,护佑患者生命健康。



  • 医生介绍